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志愿者构成元素多样 留学生古稀老翁齐上阵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1-24    来源:

  凌晨5点半,马来西亚留学生罗咏京早早起床,到复旦大学食堂领了“世博包子”,与其他2300余名复旦志愿者一同登车;在他们的目的地世博园区,巴巴多斯人艾克正用流利的中文一遍遍震撼中国游客。

  世博会吸引了40余个国家、地区的志愿者参与,除此之外,古稀老翁、“世博拆迁户”等也都纷纷加入到服务世博的行列中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志愿者文化将由此成为城市时尚,提升文明程度。

  两位大马人上海来“立功”

  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罗咏京是服务世博园区的“白菜”,林映慧是服务城市站点的“蓝莓”,称呼不同,只因制服颜色一绿一蓝。

  复旦09级历史系本科生罗咏京被分在园区交通组,负责为参观者提供门票、交通、展览、活动等信息咨询服务,“感觉像一个交警”。尽管已经接受了相关培训,4月23日面对30万客流的压力测试时,首日正式上岗的罗咏京仍有些手足无措。“忙得一刻也闲不下来,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与“白菜”们相比,“蓝莓”林映慧的工作显得波澜不惊。这位中文系大一的大马留学生是一名世博城市志愿服务站志愿者,在长宁区一家五星级宾馆的内建站工作。宾馆里,前来咨询的外籍游客较多,除了碰上马来西亚游客,她还研究出一套肢体语言,“有的日本游客不太会说英文,我们就通过指手画脚和图画来交流。”

  据了解,世博会吸引了1000多名境外志愿者报名,初步筛选录用的境外志愿者人数有290人,其中包括80余名港澳台志愿者和来自43个国家、地区的约200名外籍志愿者。

  古稀老翁服务世博

  和外国志愿者一样显眼的,还有年届七旬的老人计惠康。这位曾在复旦大学任教的老人虽年届古稀,“还是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去年5月得知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老人第一时间就去杨浦区志愿者工作站报了名,在网上参加了培训、测试后,被推荐为首批志愿者候选人之一,通过面试获录用。

  5月4日下午,他终于在五角场万达广场外建站上岗,复旦大学老、中、青三代人汇聚在这一站点为大众服务,工作以咨询为主。

  “虽然只有半天,收获感悟不少”,老人笑着承认,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城市变化日新月异,自己的“老黄历”已经不管用,必须向同站的年轻人学习,“每当有人带着焦急、盼望的期待过来,带着满意的神情而离开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回家”做志愿者

  与他们相比,复旦大学07级学生房晓峰丝毫不显眼,然而对脚下的这片园区,他却有着无可比拟的情怀。“每天早上一下车往园区5号入口走的那条路就是我从前初中上下学的路。这感觉真是既熟悉又陌生”,房晓峰笑着说,白莲泾曾是他成长的所在。

  路还是原来的老路,只是它通向的地方早已不是昔日的景象。空闲时,回忆总会时不时地涌现在房晓峰的脑海中——雪野三村幼儿园上如今矗立着雄伟的中国馆;老房所在,如今坐落着亚洲联合馆;曾经白墙黑瓦的民居里弄如今已被各国富有特色的建筑刷新——脚底却始终是那片熟悉的土地。

  白莲泾是上海浦东的一条百年老街,早在申博成功之前,得知白莲泾被划作世博园区,能借世博之光住新房,就乐坏了不少人。

  喜讯传来的那夜,年仅14岁的房晓峰坐在家里,与全家人一起看现场直播。那时起,他心中就已经萌生了要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世博会的念头。

  回忆起自己8年前的愿望,房晓峰对入选志愿者深感兴奋;能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服务游客,为浦东园区美食广场公共区域的人们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个内敛的小伙子笑说“真的很开心。”

  志愿工作促进城市文明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这些志愿者工作中的事例,都是促进城市文明开辟局面、创造气象、提升素质的点滴积累。

  他分析说,在此次世博会上,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做志愿者不仅开始获得社会认可,志愿者更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人群。从社会学意义上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于海认为,上海倡导城市文明、市民文明多年,成效不大,原因之一是居高临下,“文明建设要充分了解人性,特别是了解道德感、体面感、成就感等感觉和铭刻在身体里的道德习性远比对错规范更重要;身体化的感觉或道德习性,加上社会场的结合,就是今天我们期望的世博志愿工作能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文明改善和进步。”

来源:世博网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