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青少年国际交往的青春之桥、志愿之桥、友谊之桥、未来之桥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2025年“未来之桥”中美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在北京圆满落幕。这场为期10天的活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借助中美友校的交流渠道,为中美青少年搭建了志愿服务、文化体验、交流互动等多元素融合的交流平台,也为探索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提供了实践范例。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并结合活动实践展开了观察与思考。
志愿服务活动在国际交流中
体现出独特价值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文化的社会活动,具有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国际理解的独特价值。以人文交流为桥梁、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美国师生们走进天坛公园了解“志愿中轴”主题志愿服务项目,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向“吾声有声”手语推广志愿服务项目成员学习中国手语,来到三里屯国际志愿服务小屋聆听外籍志愿者的暖心故事……文化理解不再停留在符号层面,而是通过交流体验沉淀为真实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促进了美方青少年感受志愿服务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而且成为了文化间交流互鉴、青少年间互融互信的缩影。
志愿服务活动协同机制整合各方优势
形成合力
“未来之桥”中美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连续两年的有效实践,形成了“联系美方青少年有渠道,来华落地有接待,志愿服务活动安排内容丰富合理”的全链条操作模式。相关青年志愿者工作机构、参与中学和参访点位等多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组织搭台有高度、学校育才有深度、青少年交流有温度”立体协同的工作格局。
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在常态化开展中
助力中外友好
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常态化地开展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中,为中外民间友好交往,尤其是青少年间以志愿服务为媒的友好交往注入持久动力。未来,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需求对接机制,通过中美友校渠道提前收集青少年兴趣点与关注的社会议题,如环保公益、社区服务等,使志愿服务交流更具针对性。二是完善能力建设体系,依托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与专业机构,开发跨文化志愿服务的培训模块,涵盖背景信息、专业知识、志愿服务方式等内容,让志愿者在交流前具备素养基础,在交流中深化实践能力。三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活动结束后通过定期开展线上社群交流、联合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等形式,将短期交流成果转化为长期行动,以持续互动巩固友谊,让志愿精神跨越地理界限在常态化交流和实践中生根发芽。
从“短期活动”到“常态化交流”的跨越,不仅让中美青少年在10天内结下伙伴情谊,更在制度层面为中美交流搭建了桥梁。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当志愿服务成为可复制、可延续的交流方式,文化互鉴的种子将在常态化灌溉中长成参天大树,为两国关系发展厚植民意根基。每一次交流的终点都将成为下一次对话的起点。这座跨越太平洋的青春之桥、志愿之桥、友谊之桥、未来之桥,亦将在持续的双向奔赴中,成为中美民间友好坚实而生动的见证。
本文作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媒体中心评论员 郑鑫
“志愿观察”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志愿者朋友们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分享对志愿服务现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们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同关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