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只为一件事,用心守护“特别”的童年!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编者按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有这样一群人
13年专注探索一件事
——帮扶特殊群体
守护“特别”的童年
他们深入特教学校
给予特殊儿童知识与技能
他们创立志愿公益品牌
深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他们就是
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
2012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2024年,团队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自团队组建以来,志愿者们始终深耕特教事业。从七彩课堂到职业培训,再到公益创业,他们始终秉 持“ 教育+陪伴+服务”的核心理念 , 连续13年 在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常态化志愿帮扶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常态化回访50余次,累计带动当地509名特殊青年及其陪护家长成功就业。项目先后聚集了500多名志愿者。他们 用自己的青春力量, 让爱落到实处,让爱开出花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不限专业,不论年龄,因为一颗希望帮助残障儿童的赤诚真心,一位位福大青年志愿者聚在了一起,为特殊儿童教育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团队下设了党建、宣传、技术、办公、课设五大工作小组,并进行党务知识、文书撰写、摄影剪辑、课程设计等技能培训, 让加 入的志愿者 们能够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每年暑假,这群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们都会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那里开展为期十四天的特教活动。
为了更好地进行特教活动,也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志愿者们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备课以及文稿的撰写排版。守着星星入眠,踏着 第一缕曙光清醒 ,一天只睡五个小时,是特教队志愿者的常态。但志愿者们并不觉得辛苦,反而甘之如饴,“孩子们清澈的双眼,真心的笑容,让我充满了力量。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我觉得很幸福”。
从福州大学到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到特教老师,地点的变化、身份的转变并没有阻挡志愿者 们的脚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七彩课堂,筑梦未来
制作团扇、花灯,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体验飞盘、武术,用运动强健体魄;手握法槌、画像寻人,深化职业认识。这就是来自福清特教队的七彩课程。
十三年来,项目实现了全链条发展,推动多领域协同进步。但无论走得多远,有一件事他 们始终坚持,那就是 精心打磨每一堂特教课,用心筑梦特殊儿童的七彩未来。
“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我们希望为他们驱散黑暗,一同仰望星空。”在见到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以后,志愿者们的心中有了这样的愿望。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孩子,大多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更好地参与课堂,吸收知识,志愿者们为他们量身设计了各项精品课程。从课题的产生、课堂展现形式的讨论,再到课程的试讲,志愿者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一遍遍地打磨每一堂课,最终呈现出了形式多样的七彩课堂。
从手工制作到知识文化,志愿者们用课堂带领着孩子们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从甜品师到手作博主,多种的职业尝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人生方向,书写人生华章。
“我们总是担心他们无法掌握课程内容,但每一次,他们都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别出心裁的创造力带给我们惊喜。”在课堂上,这群孩子们展现出了不输于常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引下,他们用独特的创造力,绘出了满心的喜悦,造出了独属于盛夏的欢愉。精美的手工艺品,可爱形象的画作,他们将赤诚寄托在每一个作品中,向世界传递着不一样的浪漫。
寓教于乐,志愿者们用生动有趣的七彩课堂,温暖了孩子们的童年,也丰富了每一位孩子对于未来的想象。但这并不仅仅是志愿者们的单方面付出,更是他们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
我们的爱,双向奔赴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略显羞涩。但很快,他们就被志愿者们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某些方面的缺陷,培智班的小朋友们在语言逻辑、思维方式等细小的方面存在着不足,他们无法清楚地表达心中所想。每当这时,志愿者们都会耐心倾听、细心引导,发掘每一位小朋友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帮扶过程当中,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交换名字,互相认识,迈出第一步。他们互相赞美,增长自信,在彼此心中留下印记;他们共同规划,加深 了解,一起畅想未来; 他们 共克时艰,迎难而上 , 找寻自身对社会的价值。 双向奔赴的爱治愈和鼓舞着每一个人。
“哥哥姐姐,我会想你们的。”“我以后要当大老板,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弟弟妹妹们。”“谢谢姐姐,我以后一定会坚持画画,成为大艺术家。”......每次分别时刻,小朋友稚嫩的话语间,满怀着对人生的期待与对未来的信心,这是对志愿者们最大的肯定。
“114N”模式,助力就业
项目现已累计培训1050人次,授课3000余次,相关课程、就业模式推广复制到12个县(区、市)。
志愿服务带来的正向影响,让志愿者们大受鼓舞,但如何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如何让残疾人真正摆脱困境,成为了大家思考的新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8年,福清特教队发起了“匠心筑梦”公益创业项目,致力于解决特殊儿童“走出校门,关进家门”的就业困境。
“我们将目光首先放在了聋哑群体上。在我国,聋哑群体数量有2780万人,但其就业率仅为12.6%。”为了切实了解聋哑群体的就业困境,志愿者们共走进52所特教学校,在与千余名聋哑群体的调研访谈中,深入剖析了聋哑群体的就业过程与社会就业现状,形成6份调研报告。
“通过报告,我们发现不会讲、不能讲、不敢讲这三大沟通上的痛点才是他们就业受阻的最大原因。”基于这三大痛点,福清特教队首创性提出了“114N”聋哑群体就业模式,通过一个基地、一类“手语+”课程、四步走打通社交就业阻碍,培训聋哑人就业技能。在团队的成熟体系之下,一群群自卑、敏感的小孩,逐步成长为乐于沟通、敢于表达、敢想敢为的有志青年。
秉持着“承匠人心,筑就业梦”的信念,志愿者们持续发力,扩大帮扶范围。团队充分利用“校地政企”多方资源信息,以第三方角色搭建起福清特教学校与福清融特石艺厂之间的桥梁,之后又分别在传统工艺、绿化服务、电子科技、医疗康复4个领域建立了相关的就业基地,实现特殊群体N种就业可能。
目前,已经为 1000余名 特殊儿童完成初步职业生涯规划,成功输送 327名 特殊青年上岗就业,累计带动当地 509名 特殊青年及其陪护家长成功就业。项目先 后获 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福建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金奖 等荣誉。
每个生命都蕴藏独特光芒
每个童年都值得同样精彩
青年志愿者们
用心用情
陪伴残障儿童成长
为这份跨越13年的暖心坚守
点赞
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