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助力→他们为听障儿童按下“发声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日期:2025-07-02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编者按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华中科技大学“AI助聋,让爱发声”志愿服务项目。


“对于听障人士而言,‘听不见’并不意味着‘不能说’。实际上,他们大多数拥有完好的发声器官,只是缺少听觉系统的反馈,导致他们学习发声、说话比普通人困难许多。”

在湖北省聋儿康复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正在利用AI唇语辅助训练系统,教听障小朋友们练习发声。“他们说一个字,会比正常的小朋友学一个字,要付出十倍或者一百倍的努力,但是他们却一直坚持下来了。他们也是很积极、很热情地和我互动,很热情地向我展示、向我表达。 ”

团队志愿者在调试唇语辅助训练系统

在调研中志愿者发现,听觉反馈上的缺失有望通过视觉途径来弥补。于是,2021年,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各专业学生,探索以“科技助聋+公益教学”模式帮助听障人士开口说话。

志愿者们自主研发了AI唇语辅助训练系统,听障人士可通过系统学习发声时的唇部细节,进行模仿练习,根据实时反馈结果纠正唇形。此外,志愿者为完全失去发声能力的听障人士,开发硬件设备,通过唇语识别替代发声,实现更便捷的无障碍交流。

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让系统更贴合听障用户的需求,志愿者们也做了很多功课。他们一边收集听障用户的反馈,一边根据不同人的特点为系统进行升级与改进。如今,研发人员已经在系统中加入了舌位、气息等图示,并通过从音素到字再到词的学习方案,带着听障用户学习。

志愿者自主开发的唇语识别辅助系统

团队构建了“技术研发+实地教学+线上支持”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了从技术到服务、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助聋生态链。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单一技术或单一服务难以持续的问题,还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志愿者们带着定制化的系统走进社区和学校,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听障人士触摸声带振动、感受气息流动、示范唇形变化,使发声学习更加直观和有效。通过线上交流,帮助听障群体解决部分系统使用及其他社会融入问题。

团队已在北京、武汉、长沙、临沧、昭通等地的50多个社区和20多所学校,累计开展100余场唇语讲解、发声教学、科普教育和公益摄影等活动,服务听障人士超过1190人次,成功帮助343位听障人士开口说话。团队打造的“AI助聋,让爱发声”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团队还搭建了助聋科普全媒体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听力健康知识、分享成功案例,扩大社会影响力,目前已发布原创推文、视频318篇,全平台播放量超50万次。

同时,团队特别注重社区嵌入式服务。从2022年起,项目志愿者们每周日定期前往武汉旺山公园手语园,与其他手语爱好者共同学习交流,并为听障人士进行科普教育和发声教学。这种常态化、社区化的服务方式不仅建立了持久的信任关系,也使技术工具能够根据实际使用反馈不断优化。项目计划在未来3年内,持续优化核心算法,吸纳特教老师、社会工作者等志愿者,培训特教老师300人,服务语言康复机构及聋校180家。

让志愿者们最难忘的是暑假期间在云南昭通做志愿服务时的一个感人瞬间。

“爸-爸-妈-妈”。校对着屏幕前的唇部动作,刚上初中的小磊小亮(化名)两兄弟相继发出了13年来的第一个音节。因先天性耳聋,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为救治孩子、贴补家用,二人的父母已外出务工数年,家里只有年迈的 爷爷,平常和孙子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只通过一个下午的教学,他们就能比较清晰地说出“爸、妈”——这是团队创造的“第247个奇迹”。

“当他叫出爸妈,他的爷爷和周围的人瞬间红了眼眶。他爷爷一直在念叨说,天呐,我孙子开口说话了,他叫爸妈了。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开心和喜悦 ,这样的开心和喜悦带给我的就是,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值得我去做的。”团队志愿者谭琦说道。

云南听障少年的故事,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听障朋友们强烈的表达愿望与实际需求。他们也在根据听障用户的使用反馈,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与改进。

团队成员、2022级新闻学院本科生李静宜表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真正运用于实际,去帮助到更多人的。在未来,我们将不断优化、推广我们的技 术,更好把科技的优势融入到志愿服务当中,让更多听障人士能够受惠于这项技术,能够开口说话。”

未来,团队还希望朝着更加轻量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帮助失聪不失语者、也帮助失聪且失语者,覆盖更多有需要的群体。

来源: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等

【责任编辑:陈戈辉】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