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无碍”艺术助残志愿服务促进残健融合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有爱·无碍”艺术助残志愿服务项目由四川省广元市文化馆发起,通过组织动员文化馆志愿者、社区文艺志愿者等,面向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持续开展 陪伴式艺术教学、参与式文艺展演、沉浸式助残宣传、体验式文创设计与售卖、疏导式心理讲座等方面的服务内容, 丰富特教学校艺术教育内容,积极促进残健融合社会理念普及推广。项目于2024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回应残障学生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项目为特教学校孩子量身定制艺术课程,开设了8门不同的舞蹈和美术类艺术课程,如中国舞、烙铁画、版画等,累计授课1368次,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有效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帮助他们激发内在力量并改善自我表达,让残障儿童在参与中感受自我价值。善于构图的10岁男孩周恒、对色彩敏感的11岁女孩王澜……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期待着每周志愿者们带来的艺术课堂。“志愿者们真得对孩子们很耐心,手把手一点一点教,我们家长真得很感动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们。”采访中,学生家长王冬梅再三重复着对学校、老师和文化馆志愿者们的感激之情。
创建志愿者培养选拔的长效机制
和传统课堂岁月静好的氛围不同,特教学校的课堂意外频发,吵闹争打是常态,如何让志愿者适应并持续服务特教学校群体、如何保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是艺术助残类志愿服务项目的难题之一。广元市文化馆对特教学校的美育情况做了深入调研,制定了“特殊群体青少年帮扶机制”,招募具有艺术特长的文化馆馆员、社区学员及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教学团队。在精准服务特殊群体的同时, 广元市文化馆提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优先获得文化馆免费开放艺术培训资源”的理念,创造性地将志愿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构建志愿者培养选拔的长效机制,更好激发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激活社会参与形成“聚能环”
授课过程中,志愿者意外发现,很多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绘制版画、尝试制作手工制品,陪着孩子一起探索艺术教育也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
项目特别邀请特殊教育群体家庭参与课程,并结合文化馆资源优势,常态化举办特教学校儿童画展,积极探索将残障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设计制作成抱枕、日历、笔记本、画册、石头画、摆件、手提袋等多样化的文创产品,放在“有爱·无碍”文旅志愿基地售卖,通过创新的服务方式促进了特殊教育群体的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在2024年广元女儿节上,特教学校孩子们的手工文创产品成为了嘉宾伴手礼,广受家长和孩子们好评。
项目成立以来,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已超过5000人,每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00余次,22年累计服务对象6万余人次。广元市文化馆正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模式向下推广,面向广元市各县区特教学校提供艺术疗愈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艺术助残新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扩大覆盖范围,为营造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凝聚更多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