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力全开!22年他们走进社区街巷解民忧~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日期:2025-07-02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编者按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专栏,展示一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南开大学“做好一份意见书,温暖万千群众心”社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项目。


“第一代志愿者用油笔在白板上写下‘法律援助服务’,当时,大家周末骑车到周边社区,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征集居民法律需求。那年,在南开区嘉陵北里社区建立了第一家社区服务基地,‘摆摊’解决邻里纠纷……”南开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周敬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为南开大学法律援助协会 师生 志愿者们22年的坚守而自豪。

南开大学志愿者在津南品尚花园社区开展普法宣讲

如今,服务基地覆盖津南、河西、蓟州等十余个社区村镇,得到了社区居委会、街道办、市、区司法局的支持,进行了联合共建,累计处理案件500余起、年均形成45万字法律意见书,开展普法宣讲100余场,覆盖受众10000余人……数字的背后,是协会开展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无偿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的温暖历程。

照意见书做

纠纷“有法可依”和平解决

社区居民小罗在看到某街舞机构的宣传,试课被销售顾问一顿忽悠,买了半年卡。后来因为搬家,想退款却被告知要扣除一半的“手续费”,那份他没有细看的“报名表”,上面超小号的字写着“退课需扣除服务费和违约金”。投诉后调解不成,他找到了南开大学法律援助志愿者。

“我们从合同到底算不算合理、违约金是不是合法、能不能通过诉讼维权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团队志愿者说,小罗当初只是签了个报名表,机构销售并没有明确告知那是合同,也未解释清楚关键条款。这就涉及格式条款显失公平的问题,再加上他压根没上过课,不应承担高违约金。“据此,我们给他出具了一份详细的法律意见书。”

南开大学志愿者在嘉陵北里社区开展普法宣传

类似这样“有法可依”的具体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志愿者还接手过房东单方面毁约的案子,当时房东要求提前收回出租屋,并拒绝退还剩余租金和押金。“法援”志愿者介入后,他们通过《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在法律意见书上指出房东违约,当事人可主张继续履行租赁合同或提出赔偿,并退还剩余租金和押金,以及进行投诉甚至提起诉讼。最终,房东意识到自己确实构成违约,并同意退还当事人剩余租金及押金,纠纷得以和平解决。这是 项目发展历程中,年均45万字法律意见书的一个缩影。

“翻译”法条

大白话一下子就记住了

法律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每一份意见书的诞生,都有着严谨的“成长轨迹”——“三级审核+案例检索”。当求助者焦虑地找到志愿者,团队会先以标准化的案情信息统计表,细致入微地收集案件线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多轮打磨,只为确保意见书里的每一条法律依据都准确无误,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切实可行。这套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的流程,就是意见书专业性的保证,让它成为求助者可靠的“法律指南”。

南开大学志愿者们开展案情讨论

在语言表达上,大家仔细拆解复杂长句,去掉过多的修饰和嵌套结构,让每一句话都简洁明了,确保当事人一听就懂。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法律不再是陌生的条文,而是能被大家轻松掌握、用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

志愿者们巧妙地用日常生活类比法律概念,借助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把复杂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法学人的坚持

不同岗位发光发热

“最初,志愿者们是‘摆摊’解决邻里纠纷。22年里,我们接手的案件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周敬文介绍道,到进城务工热潮里,围绕劳动权益保障专门组成的志愿者小组进社区、工地赠送的《进城务工维权手册》,再到走进龙水园社区为老年群体解答手机反诈软件使用的草稿图,“与时代同步。”

南开大学志愿者进行现场法律咨询

项目荣获2024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24年天津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

“学生通过在大学期间参与法律援助服务,坚定了法治信念和职业理想,锻炼了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认识了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区别以及转化经验,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周敬文告诉记者,一届届法援人中的大部分都带着这段宝贵的志愿服务经历,毕业后走上了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来源:《今晚报》2025年4月25日05版,部分照片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南开大学”、“活力南开”等

【责任编辑:陈戈辉】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